我校承办张家港市初中物理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青藤视点|格物致理 磨砺成钢——常青藤实验学校承办张家港市初中物理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为进一步加强初中物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发现并培养优秀中青年物理教师,选拔参加苏州市初中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的人选,2021年张家港市初中物理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第三轮比赛于4月26日在常青藤实验学校举行。
通过第一轮解题比赛,第二轮实验操作比赛的激烈比拼,脱颖而出的24位来自张家港市各个学校的优秀物理老师参加180分钟的备课准备阶段和晋级的10位老师参加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阶段两个环节。张家港市物理教研室的何建新、戚明亮两位研训员和六位张家港市的骨干教师担任此次比赛的评委。
比赛中,参赛老师们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各显神通,气氛既紧张又和谐。通过比赛看到了老师们扎实的基本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也看到了老师们在实施课改过程中教育理念的转变。
我校 汤汝全、金花、肖浩锋、曹德亮 四位青年老师,过五关斩六将,经过三轮角逐,凭借硬核实力纷纷获得张家港市一等奖的佳绩。
获奖老师感言
汤汝全老师
本节讲解了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磁场,另一个是磁感线.本节的特点是比较抽象,磁场是客观存在的却看不到,磁感线本身是不存在的,为了分析看不到的磁场用磁感线这一概念描述,而画出的.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建立磁感线的概念.强调磁感线是人们为形象表示磁场而假定的一组曲线,其实并不存在。本节的磁场、磁感线教学相对比较抽象,磁场虽然存在但是看不到,也摸不着引导学生展开空间想象就显得很重要,所以必须做好演示实验,同时利实物展台,巧设提问,使学生的观察方向化.通过改变小磁针位置观察其指向的变化,通过铁屑磁化后在磁场的分布感受磁场的存在和磁场的分布.让学生通过现象去认识磁场.通过演示实验应当学到探找科学规律的途径.通过小磁针的不同转向,说明磁场的存在;通过铁屑磁化后在磁场的分布形象看到磁体空间磁场的分布.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场想到用一组曲线——磁感线.利用多媒体将现象重复,组合;学生类比理解很快明确各种情况下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并用磁感应线来描述。
明确强调磁场的客观存在和磁感线并不存在只是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场想到一组假想的曲线,让学生会观察并学会分析和归纳。这比记住什么是磁场、什么是磁感线更重要。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因此,选用实验的方法,尽可能使内容形象化。讲授的关键是:第一、紧扣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且具有方向性;第二、做好演示实验,有层次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抽象思维能力;第三、类比空气流动成风、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说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是可以认识的,使学生认识磁场的存在,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金花老师
有幸进入基本功竞赛第三轮上《磁体与磁场》这一节课。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吃透教材,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磁体和磁场,用磁感线描述磁场。而难点是如果带领学生去认识磁场,了解磁场的一些性质。我在教学设计上先让学生用小磁针去感受磁体外某些点的磁场方向,然后增加小磁针数量,从平面到立体,让学生了解磁场分布情况及各点的磁场方向,对磁场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建立磁感线模型来描述磁场,进一步认识磁场。在教学中循序递进,步步引导,通过实验观察,将重点落实,难点化解。
肖浩锋老师
有幸在几轮的角逐下,今天走到了基本功比赛的最后一轮。围绕着新课标,对照的比赛的课题、在三个多小时的准备以及2个多小时的等待,在自己家门上了一节《磁体与磁场》的新授课,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达标的前提下,对本节课进行了一个拓展提升,比如在抽象概念磁场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利用具象的实验来研究磁场。同时在磁感线那一块知识点、结合高中知识在学生认知能达到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拓展。总之、作为物理老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的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其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交流的严谨的科学能力。
曹德亮老师
在本次的初中物理基本功比赛中,经过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两轮考试,最终有幸进入前十,获得参加第三轮的教学设计和上课的资格。今天上午经过3个小时的角逐,写好了教案,制作好了课件。然后又急急忙忙准备器材并开始上课。感触最深的是比赛的节奏非常快,对老师的综合要求的考察非常高,本次比赛我收获了很多。教师的基本功并不简单,解题能力,实验操作,教材理解,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方方面面都要不断的钻研,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名师。
近年来,常青藤初中部物理组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导师制活动、教研组活动,努力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扎实提升我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是常青藤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未来,他们的培养工作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青藤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用户登录